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2-03-28


教学目标

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2.解读文本,掌握其主要內容。

3.感受文中所体现的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

4.提升阅读科学论著的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领略文本运用准确的词语、复杂严密的句式来严谨周密地表达思想观点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基本观点,认识自然选择对自然界生物进化的重大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作者概括的生物界的变异和遗传现象,理解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方向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章基本观点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体会严密的论证逻辑。

难点:

感受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自然进化到人类文明,从生命起源到宇宙探究,科学探索是求真的事业,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东西方都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传统科学精神逐渐成为不同文化的共识。

学习自然科学论著,感受科学精神让我们热爱科学,走进科学的殿堂,崇尚科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证明》,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

二、写作背景

1831年,亨斯楼推荐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这次环球旅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学研究上更进了一步。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经过5年的时间,达尔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终于回到了英国。

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岛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同。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定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

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三、作者介绍

达尔文(1809-1882),出生于英国西部施鲁斯伯里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16岁时,他被送到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但达尔文从小就爱打猎,采集矿物和植物标本。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1828年,他被父亲送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希望他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同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达尔文以“博物学家”身份自费搭船开始考察活动。这艘军舰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终于写成《物种起源》。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去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牛顿墓旁。

四、题目解说

《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等影响巨大的观点,并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是自然界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

《自然选择的证明》节选自《物种起源》第15章《综述和结论》,作者用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对生物界在地史演变、地理变迁、胚胎发育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令人信服的解释,使这理论获得进一步支撑。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反对自然选择学说者的种种观点,概括说明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存在。

第二部分(3-14段)从不同的方面列举自然选择这一学说的具体和论点,证明了自然选择这一学说的正确性,同时批驳了神创论的谬论。

六、全文分析

1、第三段中“这两点”指哪两点?

明确:

①大属内物种之间的相互差别要比小属内的物种小。②大属内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按亲缘关系围绕其他物种聚集成许多小的群体。

2、第六段中“这一理论”指什么?

明确:

指生物遗传的稳定性与变异的缓慢性(或“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

3、结合下文内容,理解“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的具体含义。

明确:

同一块大陆上,在炎热和寒冷、高山和低地、沙漠与沼泽等极为不同的条件下,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有明显联系;在最遥远的山区,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其他许多植物也很相似;虽然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

明确:

①事实论证。这是选文运用最多的一种论证方式。作者一开始就列举地质学研究的成果和博物学家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这一事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更多的是列举自己在科学考察中发现的现象和事例,如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可以长期共存在一起,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等等,证明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②道理论证。第二段,作者论证自然选择在事理上具有合理性,以反问、质疑的语气逐步展开,推论严谨,无可辩驳,是道理论证最好的证明。第五段,作者阐述道理,引用格言,得出“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这一自然进化的普遍性规律。

③对比论证。作者多处将自然选择、进化论能解释物种演化等自然现象与特创论不能解释进行对比,批驳了特创论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巩固。

④因果论证。选文部分的因果论证,主要体现在文中运用大量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如第三段“因为在物种形成很活跃的地方……”“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差别……”,第四段“由于……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第八段“既然……所以某地区的物种……”,等等。

5、《物种起源》在当时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

(1)《物种起源》中人类和动物的祖先是一样的,这一理念对西方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是现代生物学和进化论的基础。

(2)《物种起源》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3)《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是一本划时代的科学巨著,是科学对宗教的胜利。

6、阅读《物种起源》一书,结合《自然选择的证明》说说它们给了我们哪些重要启示。

明确:

《自然选择的证明》列举了大量事实,那些基于事实的逻辑论证,基于事实的严谨推理的过程,那些正与反的多角度的巧妙的思辨,那些朴素而谦虚却字字千斤的文字,如同一把把利刃,直指神创论“物种不变”的靶心,为我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达尔文由五年环球旅行所得到的大量事实所产生的“生物为什么既相似又相异”的疑问,到对“物种不变”的神创论的怀疑;由可见的人工选择形成新物种的具体事例,到推理漫长的不可见的自然选择形成新物种的过程;由某些看似盲目穿梭的蜂蝶,或许会有对繁杂的奇花异草中某一种的最爱,到阐明少为人知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极其微妙的力量均衡与和谐,到说明微小变异可能改变微妙的生存平衡、细节决定成败、微小变异的遗传积累对物种形成的作用;等等。达尔文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科学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7、课外阅读《物种起源》,说说达尔文在你心中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1)他是一个发现者。他从寻常的事物中发现了不寻常的事物。他以家养条件下生物有不同的品种变化这一平常的事情为出发点,进行家鸽养殖试验,最终确定了“所有不同品种家鸽都源自野生岩鸽”这一事实,而不是神创论者所鼓吹的不同家鸽品种“是由上帝独立创造且稳定不变的”。五年航行时间中,他通过仔细考察而发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生物间的差别,因此诞生了著名的“自然选择”理论,提出了划时代的生物进化思想。

(2)他是一位敢于坚持的探索者。在当时的科学界,神创论依然占有统治地位,他坚持反对神创论的思想,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毫不动摇。

(3)他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勤奋者。在他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他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材料,大量阅读了前人们的著作,涉猎范围极广,他从中提炼出很多有用的信息,不断总结和酝酿,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自己的研究工作。

七、中心思想

选文首先提出论点,并初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客观上存在可能性,事理上具有合理性,然后从物种最初的存在形式大量变种的存在、物种的演化与改良、生物的遗传性与变异性、生物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列举了大量科学考察所得到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这一观点,有力地驳斥了物种特创论的观点。

八、写作特点 

①知识的科学性。

作者在文中援引了大量科学考察所得到的事实以及一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论证建立在科学的事实基础之上,结论无可辩驳。

②态度的严谨性。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并没有摆出生物学权威的姿态,对不了解的内容坦然承认。比如在谈到自然选择让“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时,对“某些颜色、声音和形态何以能给人及动物以愉悦”“最简单的美感,最初是如何获得的”等问题就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坦然地说“这是很难搞清楚的”。

③综述的完备性。

选文部分从生物物种的最初形态,到生物的习性、本能、遗传与变异,以及物种的灭绝与地理分布,做了全面的论证。

④结论的明确性。

摆事实,讲道理,兼以与特创论的屡次对比,使结论鲜明而稳固。

九、补充资料

《物种起源》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物种起源》全书共有15章,最前面有史略和绪论。作者在绪论中介绍了创作和出版经过并大胆说明了自己关于物种起源的观点,批判了创造论的观点,第1章到第15章分别谈论的是:家养状况下的变异、自然状况下的变异、生存斗争、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变异的法则、学说的难点、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本能、杂种性质、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续前)、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残迹器官)、复述和结论等。

从大结构上来看,全书可分3个部分。第1部分是全书的主体及核心,在此,他首先提出的是随机变异自然选择学说,标志着自然选择学说的建立;第2部分中作者设想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给进化学说提出了质疑,并做出针对性解释;第3部分,作者用他的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对生物界在地史演变、地理变迁、胚胎发育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令人信服的解释,使这理论获得了进一步支撑。

影响:1859年11月24日,《物种起源》正式发行,第一批印刷出来的1250册在当天就销售一空。《物种起源》一书在当时的科学界和公众之中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宗教领袖和维多利亚王朝都非常震惊,人类和动物的祖先居然是一样的。然而,达尔文的这一理念仍然对西方社会和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也是现代生物学和进化论的基础。

《物种起源》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尽管也有缺陷与不足之处,但它无疑是一本划时代的科学巨著,是科学领域中的一场大革命,以至直到现在人们还是把全部生物学的历史分为达尔文以前和达尔文以后两个时期。经过100多年的争论,《物种起源》胜利了,这是科学对宗教的胜利,进化论学说已经成为人类进步的世界观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十、总结全文

《自然选择的证明》阐明了这样的科学原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不是不变的,而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进化发展的。自然选择包括以下几点:

1.多数变异是微小的,在自然状态下显著的偶然变异是少见的,即使出现也会因为杂交而消失。

2.自然界的变异是连续过渡的,从个体差异到轻微的变种、显著的变种、亚种和新种。

3.自然选择:生物都有按几何级数增加个体数目的倾向,但是资源(如空间、食物等)又是有限的,因而,同一物种内的不同个体以及不同物种之间为获得生存机会而斗争(竞争),并导致大量个体的死亡。

布置作业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古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尚书舜典》记载,上古时代舜就设置了一个管理山林川泽草木的官职叫虞,担任这个官位的人叫伯益。到夏朝时,就有了“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道德倡导。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大文明形态:一是上百万年的原始文明,二是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三是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今天正在向第四文明形态过渡,即生态文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自然的一员,规律只能认识,不能违背。由此,国家出台了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追究终身责任,筑起一道壁垒森严的屏障。

制度是写在纸上的硬措施,道德则是刻在心中的软约束。生态文明社会所要倡导的生态道德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和道德范式,它不仅要求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要求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伦理评价,接受自我良心的审判。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命令性原则,不损害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禁止性原则。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人是自然的主宰”这一工业文明理念仍然广为流传的背景下,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缺乏“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修养,是很难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因此,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激发社会成员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感恩是当务之急。

(摘编自刘奇《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

材料二:

针对如何认识我国各地域传统民俗现象、传统生态民俗,《中国环境报》专访中国生态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陈红兵。

《中国环境报》:某些地区的人们嗜吃野味,说这是当地的传统民俗。请问传统民俗要背这个“锅”吗?

陈红兵:对于有些人将吃野味归因于传统民俗的说法,要提高警惕,以免其混淆视听。诚然,传统上,我国某些地区有嗜吃野生动物的不良风俗,比如广州人食性较杂,除了吃猪、牛、羊、鸡、鸭、鹅、鱼、虾等,还喜欢吃蛇、鼠、龟、猴等。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民俗中又存在众多饮食相关的禁忌,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如山东民间有蛇、黄鼠狼、狐狸报复心强的说法,提醒人们不要随意伤害这些动物。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均有对待动植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内容,教育人们善待动植物。

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民俗观念中存在的不适应当代社会的迷信成分,也给了我们很多借鉴反思:一是禁忌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民众千百年来的生存经验和智慧,有利于我们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保护人自身可持续发展;二是民俗中迷信的说法虽不可取,但是它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我觉得这种敬畏之情在今天依然需要。

《中国环境报》: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发挥巨大作用。但是,也有人强调,在现代社会,传统生态民俗缺失了保持生命力的土壤。对此,您怎么看?我们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何在?

陈红兵:大体而言,传统生态民俗就是传统民俗中体现的生态观念、生态环保实践及方式。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本身产生于民间,是民众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是适应民众思想情感形成的,有自身一整套传承、发挥作用的方式,因此能够有效地熏陶民众爱护自然、关爱生命的思想情感,规约民众的生态环保行为。

至于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何在,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只要农业生产还存在,传统生态民俗的许多方面就依然还具有价值,还应当发挥作用。实际上,也正是当代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使我们重新反思、认识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

(摘编自陈红兵《疫情笼罩,更显生态民俗宝贵价值》)

材料三: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70%的新发传染病,均和食用野生动物有关。人类应从中吸取教训,画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因此,要有效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径,应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首先,强化生态法治基础,严格法律红线约束。2003年非典之后,“让野生动物远离餐桌”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但在过去的17年间,只在2016年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了修订,明确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像蝙蝠、水貂等可能大量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却并未列入其中。建议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等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加快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进程,在法律层面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进一步夯实生态法治基础,从源头严格管理野生动物非法捕猎和贸易,全面禁绝食用野生动物。

其次,倡导生态价值理念。针对食用野生动物这类行为而言,最恰当、最适用的生态价值理念是“永久保护、杜绝食用”。其中关键一环在于需求侧的生态治理,应有效抑制消费端对野生动物的“虎视眈眈”。正如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所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例如,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有效切断食用野生动物的黑色利益链条,最大程度降低类似疫情的发生概率及安全风险。

第三,明确生态行为主体。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文明范式转型,最终要复归到人类行为主体自身的行动上。其中,政府、企业和公众是构成生态抒为主体的关键力量。建议政府落实对猎捕、杀害、收购、运输、买卖和滥食野生动物等行为的全链条监管责任,推动企业坚持不经营野生动物,拓展公众监督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的渠道,调动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构建以政府管治、企业守责、公众监督为特征的多元主体绿色行动体系,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新时代下的绿色行动新风尚。

(摘编自罗胤晨《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代朴素的生态道德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们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和道德倡导。

B.在生态文明社会中,生态道德有全新的发展和要求,它既关乎个人素质又具有社会属性。

C.传统民俗观念中的迷信虽不能适应当代社会,但给人们敬畏自然和生命带来借鉴和反思。

D.只要画出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就能够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是自然的主宰”的工业文明理念阻碍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因此亟须培养生态美德。

B.传统民俗中的饮食习惯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身体健康和善待自然有积极意义。

C.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生态民俗中的合理要素仍有被发现和继承发展的必要。

D.生态文明建设道阻且长,要想人人都能养成践行保护生态的道德风尚,仍然需要假以时日。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经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于2020年6月1日正式实施。

B.山东省各地志愿者纷纷走进社区,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C.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秘境之眼”栏目,用一个个镜头展现了绿水青山中动物的面孔和生存场景。

D.吉林长白山管委会完善野生动物救助保护体系,加大巡山力度,对受伤野生动物开展及时救助。

4.请梳理出材料三的行文结构,并作具体分析。

5.当前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建议。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2.B;3.C

4.①总分结构。首先总说人类应吸取教训,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继而从三个角度出发,阐释如何将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②三个实践角度分别为:强化生态法治基础,严格法律红线约束;倡导生态价值理念;明确生态行为主体。

5.①从古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中汲取生态保护的智慧与经验,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②继续深入实施国家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厉查处违规行为,追究终身责任;③反思和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民俗中有利于生态环保建设的合理要素,并予以继承和发展。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三内容可知,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为,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不只是画出“生态红线”就能解决的。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根据材料二第3段可知,我们的传统民俗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有利有弊,选项范围缩小。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强调的是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径的措施。C项,“秘境之眼”展现的是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第三则材料首先对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进而提出观点,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继而,从三个层面进行具体阐释。首先,法制层面上,强化生态法治基础,严格法律红线约束。通过进一步夯实生态法治基础,从源头严格管理野生动物非法捕猎和贸易,全面禁绝食用野生动物。其次,思想层面上,倡导生态价值理念。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有效切断食用野生动物的黑色利益链条,最大程度降低类似疫情的发生概率及安全风险。最后,主体层面上,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生态行为主体的地位。构建以政府管治、企业守责、公众监督为特征的多元主体绿色行动体系,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新时代下的绿色行动新风尚。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料一提出自古就有“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一朴素的生态道德观。而在三大文明形态的演进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自然的一员,规律只能认识,不能违背”。由此,国家出台了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追究终身责任,筑起一道壁垒森严的屏障。可见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以及利用法制保护生态的重要性。材料二是对“如何认识我国各地域传统民俗现象、传统生态民俗”这一问题的讨论,材料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民俗观念中的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反思:一是禁忌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民众千百年来的生存经验和智慧,有利于我们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实现人自身可持续发展;二是民俗中迷信的说法虽不可取,但是它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因而,反思和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民俗中有利于生态环保的合理要素,并予以继承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学资料及练习
《自然选择的证明》课后练习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学设计2
《自然选择的证明》ppt课件1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1
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课文原文阅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