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   
  1.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1)为人迂讷( )  (2)里胥滑黠( )   (3)死何裨益( )   (4)靡计不施( )  (5)唇吻翕辟( )   (6)旁一蟆( )   (7)掭之以草( )  (8)不啻( )     (9)抢呼欲绝( )   (10)惊起觇视( ) (11)自增惭怍( )  (12)一鸡瞥来( )   (13)俾入邑庠( ) (14)抚军亦厚赉成( )(15)独成氏子以蠹贫( )
    2.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A.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   B.食顷,帘动,纸片抛落( )   C.未几,成归( )   D.俄见小虫跃起( )   E.旋见鸡伸颈摆扑( )   F.翼日进宰( )   G.无何,宰以卓异闻( )   H.斯须就毙( )   J.顿非前物( )   I.既而得其尸于井( )
    3.下列红色字解释相同的一组( )   A.靡计不施        B.后岁余,成子精神复归     试与它虫斗,虫尽靡     不终岁,薄产累尽   C.杖至百         D.操童子业,久不售     乃强起扶杖         高其直,亦无售者
    4.下列红色字解释相同的二组( )   A.宫中尚促织之戏     B.此物固非西产     虫宛然尚在         少年固强之   C.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D.夫妻向隅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    急趋之,折过墙隅   E.宰严限追比       F.少年固强之     纳比笼中          乃强起扶杖
    5.下列句中“责”的解释相同的两项( )   A.因责常供   B.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C.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D.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6.下列句中“中”的解释相同的两项( )   A.市中游侠儿   B.中绘殿阁   C.隐中胸怀    D.又劣弱不中于款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于败堵丛草处( )   B.无毫发爽( )   C.如被冰雪( )   D.细疏其能( )   E.抚军亦厚赉成( )   F.民贴妇卖儿( )
 
    8.解释下列红色的字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 )   A.大喜,笼归   B.日将暮,取儿稿葬   C.成然之   D.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两项( )   A.旬余,杖至百   B.成以其小,劣之   C.则应节而舞,益奇之   D.径造庐访成
    10.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A.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   B.掭以尖草( )   C.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E.居为奇货( )   F.归以示成( )   G.又试之鸡( )
    11.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 )   A.急解令/休止   B.不如拼/博一笑   C.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D.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12.下列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 )   A.昂其直   B.手裁举   C.翼日进宰   D.如被冰雪
    13.翻译下列句子   A.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14.给下列文言语段加上标点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参考答案
    1.(1)nè  (2)xiá  (3)bì  (4)mǐ  (5)xī  (6)má  (7)tiàn  (8)chì      (9)qiāng  (10)chān  (11)zuò  (12)piē  (13)xiáng  (14)lài  (15)dù   2.A.一会儿 B.一顿饭的工夫 C.不多久 D.片刻 E.随即 F.第二天 G.没多久 H.一会儿 J.顿时,立即 I.不久   3.B(A.无,没有/倒下;B.年;C.用杖打/拐杖;D.考取/买)   4.DF(A.爱好/还;B.本来/坚决;C.金黄色/金属的;D.角落;E.追征/并排;F.强迫,勉强)   5.AB(AB,责令要求;C.差事;D.责罚)   6.CD(A.里,内;B.中间;CD.符合,适合)   7.A.墙;B.差错;C.覆盖;D.陈述;E.赏赐;F.抵押   8.C(A.用笼子装,名词作动词;B.用草席裹着,名词作动词;C.认为……对,意动用法;D.穿毛皮衣,骑骏马,名词作动词)   9.B C(A.用杖打,名词作动词;B.认为劣弱,意动用法;C.认为奇特,意动用法;D.到)   10.A.被动句;B.状语后置句或省略句;C.状语后置句;D.定语后置句;EFG,省略句)   11.B   12.D(A,“直”通“值”,价钱;B,“裁”通“才”,刚刚;C,“翼”通“翌”)   13.A.即使价值连城的大璧玉也比不上。      B.该不会教给我找虫的地方吧?     C.因此天子的一小步,都关系到百姓的性命,不能够忽视的。   14.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五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贬官文化   
高二(1)班 高小吉   
  “贬官文化”一词,最早是从余秋雨的散文中看到的,于是便很深刻的印在脑中了。诚然,自学语文以来,每学到一篇古代诗歌或散文,便会接受几个千古不朽的名字,随之了解到的,便是他们被一贬再贬的政治生涯。屈原,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因为谏襄王,被赶出朝廷,放逐汉北,最终投身汨罗江中;李白,一代诗仙,由于受唐皇赏识,官至翰林供奉,终因不为权贵所容,而被迫离朝;白居易,由于一些“为民请命”的意见和讽刺诗,被贬为江州司马,过着“黄芦苦竹绕宅生”的生活;柳宗元被贬永州,元稹被贬通州,陆游被多次罢官,辛弃疾也被两次革职。最惨的要算苏轼,他的一生几乎是在各贬居地的奔走中度过的,并最终死在了驶往京城的马车上。说到此处,我不忍继续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贬官队伍,其实远比升官提级的壮大百倍,我不过随意道出几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令人战栗的是他们无一逃过被贬谪居的命运,这难道仅是一种巧合?要知道,他们占据着中华文化的大部分。
    我们可先来想想文人是怎样的一类,他们往往目光敏锐、胸怀抱负、忧国议政,而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也是骨子中抹不去的东西。作为大文人或是大文豪,这些特点便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了。到此,我们或许明白了点:为什么千古文人中,被冠以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只有一个曹操,真正隐居山林,不恋世事的也只是一个陶渊明,而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屡进屡退、宦海沉浮,终生徘徊在势与道之间的辛苦文人。
    大丈夫生当有所作为,这些人中几乎没有谁生前是打算靠自己的诗文名垂千古的。于是,他们怀着满腔的抱负跻身仕途。我敢说,能写出那么不朽璀璨文章的人,无不是才华横溢、灵秀绝顶。凭着这些才气与灵气,他们几乎都是任过一官半职的,这也便为他们日后的被贬奠定了基础。任职了,总要议政、办事吧,无奈于他们天生的目光敏锐,别人看不到的,他们看到了。无奈于他们又都有着追求理想、不满现状的心境和无比犀利精到的笔下功夫,别人不敢说的,他们说出了。无奈于他们天生就一副高贵文人的傲骨,任你再显的权势,我亦视如粪土,别人争着去做的,他们不屑。于是,被贬的条件成熟了,只需几个权臣几句谗言,或是一个皇帝一声令下,他们就被远远地贬居到,不,是流放到随便一个叫作什么州的地方去了。委屈,定是有的,不平,定是有的,怨愤,也定是有的,可皇上一声召令,他们还是会挺高兴的回来,像是挨了打又被哄好了的孩子,可朝廷却远不如家长单纯。重被用的结果又怎样呢?重新遭贬呀!试问你见过古人哪一个写锦绣文章的文人得势了?凡得势当权之人,必攻于心计,善于周旋于人人之间,人臣之间,君臣之间。黑白是不分的,但有“保身、荣己”四字。这些事,文人做不得。倘使苏轼真当到了高俅那样的大官,那么他也便不是苏轼了,钟灵毓秀一旦被污浊淤泥阻塞,又怎能闪射出万丈的智慧之光呢?或许,你要说王安石。是的,王安石是个杰出的文人,但绝不是个纯粹的文人,即使这样,在政治上,他也是最终吃了败果的。所以,纯粹的文人,是生而于仕途,与官场相悖的,真的要挤进去,那么被贬也就成必然。
    谁又说被贬没有好的一面?如果没有被贬永州,柳宗元那清新优美的《永州八记》从何而来?如果没有被贬江州,白居易那脍炙人口的《琵琶行》从何而来?如果没有被贬黄州,苏东坡那震烁古今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又从何而来呢?贬居为文人们带来的确是人生中的不幸,然而这一切不幸又孕育而生了一系列感受情、感受景的心态与思想。太多的千古绝唱都是伴随着极其复杂甚至有些感伤的心境诞生的,或许这也就是文人们,尤其是中国文人大多钟爱秋的原因。我们几乎找不到几首完全在喜悦支配下一挥而就的千古名篇。于是,我们又可以不无残酷地抛开文人们的个人不幸来把贬官看作是他们天上地下咏古讽今的客观基础,看作是文学上一种不幸的幸事。
    阴阳生万物,在道(文化)与势(仕途)的矛盾中,又生出了多少复杂的、优美的、无与伦比的情感,生出了多少被赋予这种复杂的、优美的、无与伦比的情感的作品与文人。对于贬官文化,或许,我们不应忽略。
    【评语】   文章通过一系列被贬的文人的经历与抱负,深刻地揭示文人的理想主义与浪漫情怀同政治、官场的运作规律的矛盾。但被贬又使文人不能立功于世而使之立言于世,造就了许多文学上的奇观,让人心酸而又心慰。文章一气贯通,语言深刻撼人。  |